
配资吧
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最近在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了一句话,迅速刷屏:“实现超级人工智能,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平平无奇,但背后藏着对整个AI行业冷静而清醒的判断。
过去一两年,AI话题热得发烫。
大模型、智能体、机器人、自动驾驶……各种概念满天飞,好像明天醒来世界就彻底变了样。
不少人开始幻想:是不是很快就能有个无所不能的AI管家,替我们上班、做饭、带娃、炒股?
甚至有人担心,AI会不会哪天突然觉醒,把人类“优化”掉?
吴泳铭没有跟着起哄,反而踩了刹车。
他说,我们现在连“通用人工智能”(AGI)都还没真正站稳脚跟,更别说“超级人工智能”(ASI)了。
他把AI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:第一个是“学习人”,第二个是“辅助人”,第三个才是“超越人”。
目前,我们刚刚跨进第二阶段的门槛。
这话不是泼冷水,而是提醒大家:别被短期的热闹蒙住了眼睛。
真正的技术进步,从来都不是靠喊口号堆出来的。
先说说什么是“超级人工智能”。
简单理解,就是一种在几乎所有领域,包括科学、艺术、工程、情感理解等都全面超过最聪明人类的智能系统。
它不仅能回答问题、写代码、画图,还能自己设定目标、主动探索未知、不断自我升级,甚至能发明人类从未想过的理论或技术。
听起来很科幻,对吧?
但现实是,今天的AI离这个目标还差得远。
以目前最强的大模型为例,它们确实能在某些任务上表现惊人。
比如解数学题、生成新闻稿、写Python代码,甚至通过律师资格考试。
但这些能力都是建立在人类已经整理好的数据基础上的。
AI并没有真正“理解”世界,它只是在模仿人类的语言模式,找出概率最高的答案。
举个例子:你问AI“为什么天是蓝的”,它能给你一段标准的瑞利散射解释。
但如果你接着问“那如果地球大气成分变了,天空会是什么颜色?”,它可能就开始胡说八道了。
因为它没有物理世界的因果模型,只有文本统计规律。
这就是吴泳铭强调的:
AI要真正“超越人”,必须连接真实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,而不是只靠互联网上的二手信息。
这意味着,AI需要和传感器、机器人、实验设备深度结合,从物理世界中直接获取经验,像婴儿学走路一样,通过试错来积累认知。
而这件事,我们现在几乎还没开始做。
那么,我们现在处在什么阶段?
吴泳铭说得很清楚:
正在从“学习人”走向“辅助人”。
“学习人”阶段,AI像个勤奋的学生,把人类几千年的知识库背了个遍。
它能聊天、能写作、能编程,但基本是被动响应。
你问一句,它答一句;你不问,它就安静待着。
而“辅助人”阶段,AI开始主动干活了。
它不再只是回答问题,而是能帮你完成一整套任务。
比如你告诉它:
“帮我策划一场杭州亲子露营活动,预算3000元,三天两晚,要避开人流高峰。”
它就能自动查天气、比酒店、订营地、列装备清单,甚至生成行程表和应急预案。
这种能力的核心,是“智能体”(Agent)。
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会自己动脑筋、会调用工具的小助手。
它知道什么时候该查地图,什么时候该算账,什么时候该提醒你带驱蚊液。
阿里云最近发布的通义灵码、百炼平台,还有魔搭社区里几十万个开发者做的应用,都是在往这个方向走。
数据显示,已经有超过20万开发者在阿里云上搭建自己的Agent,覆盖金融、制造、医疗、教育等多个行业。
但这仍然只是“辅助”。
AI的行动边界,完全由人类划定。它不会自己决定“我要去研究可控核聚变”,也不会突发奇想“不如开一家奶茶店试试”。
它的创造力,本质上还是人类意图的延伸。
为什么超级人工智能这么难?
关键在于“自主性”。
今天的AI,无论多聪明,都是在执行预设目标。
它的“智能”是封闭的、静态的。
而超级人工智能需要的是开放的、动态的智能,能自己发现问题、定义问题、解决问题,还能从结果中反思,不断进化。
这就像对比一个只会按菜谱炒菜的厨师,和一个能根据食材、季节、客人情绪即兴创作米其林菜品的大师。
前者再熟练,也只是工具;
后者才有真正的创造力。
要实现这种跃迁,光靠堆参数、扩数据已经不够了。
我们需要全新的架构:让AI能与物理世界持续交互,形成“感知-行动-反馈-学习”的闭环。
这不仅涉及算法,还涉及芯片、机器人、能源、网络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底层支撑。
吴泳铭提到,阿里云计划到2032年,把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提升10倍。
这不是为了炫富,而是因为真正的智能需要海量算力。
未来每个人可能都要上百个Agent同时工作,24小时不停歇。
这些Agent要处理图像、语音、传感器数据,还要协调彼此行动,没有强大的“超级AI云”作为底座,根本撑不住。
但即便如此,技术只是基础。
更大的挑战在于:我们是否准备好迎接一个真正聪明的AI?
很多人担心AI会抢饭碗,其实更值得思考的是:AI会不会让我们变得懒惰?
当所有琐事都能交给Agent处理,人类会不会失去动手能力、判断力,甚至责任感?
就像现在很多人连导航都不信,非要AI替自己选餐厅、挑电影、回微信。
久而久之,决策能力就退化了。
吴泳铭对此持乐观态度。
他认为,AI不是替代人类,而是放大人类的智力杠杆。
就像电的出现,让人能驱动机器干重活;
AI的出现,让人能把精力集中在真正有创造性的事情上。
但他也强调一点:技术普惠很重要。
不能只让大公司、精英阶层享受AI红利,老人、孩子、残障人士、偏远地区的人,也应该能轻松使用AI。
所以阿里坚持开源通义千问,打造魔搭社区,让更多小团队、独立开发者参与进来。
数据显示,魔搭社区里近95%的应用是由个人开发者完成的。
这说明,AI正在从“巨头游戏”变成“全民工具”。
这种开放生态,恰恰是通往高级智能的关键。
因为真正的智能,从来不是单一模型的胜利,而是无数个体互动、碰撞、协作的结果。
回到开头那句话:“实现超级人工智能,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。”
这句话的价值,不在于预测时间,而在于提醒我们保持耐心。
技术发展有它的节奏。
互联网用了30年才普及,智能手机花了10年才改变生活。AI不可能三年就搞定一切。
与其幻想“一夜超人”,不如脚踏实地解决眼前的问题:
怎么让AI更可靠?
怎么让它少犯低级错误?
怎么保护用户隐私?
怎么避免偏见放大?
吴泳铭说,大模型会成为“下一代操作系统”,超级AI云会成为“下一代计算机”。
这话听着宏大,但落点很实:
先把基础设施建好,把开发者生态养起来,把应用场景跑通。
剩下的,交给时间。
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,都不是靠某个天才灵光一闪,而是无数人日拱一卒的结果。
AI也不例外。
所以,别急着问“AI什么时候超越人类”,先问问自己:今天,我能用AI做什么有用的事?
也许答案很简单:帮妈妈订一张去医院的车票,给孩子生成一份趣味英语练习,给小店主设计一个促销海报。
这些小事,累积起来,才是智能时代真正的地基。
超级人工智能或许遥远,但“更好的AI助手”,就在我们身边。
而通往未来的路,正是由这些日常的、微小的、真实的使用场景铺就的。
最后说一句:技术终归是为人服务的。
只要我们始终记得这一点,就不怕走得慢配资吧,只怕走偏了。
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